提到“智能化”,手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的衍化是绕不开的一个案例,而以此为代表的IT产业经历了从硬件到软件,再到服务的一系列发展。直到先进的各路手机“英豪”终于想明白,将硬件、软件、网络及服务有机融为一体,缺一不可,让人们在使用时,因“智能化”而获得更丰富、更完美的体验,如今这一趋势开始被汽车业借鉴。

“智能化”自IT业开始发起萌芽,如今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在谈“智能化”,就连买刀削面的小饭馆都引入了“智能化”的削面机器人,而一向财大气粗,但动作迟缓的汽车业却迟迟不见动静。早年间有丰田的G-BOOK,通用的安吉星能够提供略带交互式的体验,但实现的手段绝不是什么智能化,而是一个有着人数众多,并且以“活人”工作人员接电话为手段,主要服务是车内语音电话的call center罢了。而所能实现的功能无非也是协助设置导航,以及危险情况下的救援等单一服务,很大程度上还不如智能手机上的有些APP便利性高。

部分传统汽车提供的服务,只是一个语音呼叫服务,谈不到智能化汽车。

而随着4G无线的普及,周边产品的成本降低,有些车企将SIM卡和有部分交互功能的类PAD产品作为车机置入中控台,或者为节省成本将现有的车机增加手机映射的功能,如苹果的carplay等。目的是将部分其它IT产品已经成型的“准智能化”应用和场景移植并应用在汽车上。
甚至最近某个既没有量产车上市,又没有任何硬件研发能力的“造车新势力”,在宣扬自己又融到多少钱的一个“融资庆功会”上,大放“智能汽车是运营,而不是制造”这种“厥词”时,让我十分困惑,到底什么是汽车的“智能”?难道多装几个摄像头,改一改安卓系统的UI界面,弄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就敢吹嘘自己的“智能化”?“真智能”是什么?谁又做到了“真智能”?现在“智能”二字正在变得越来越混乱,我觉得行业到了一个必须要明确什么是“真智能”了。

大放厥词的一场PPT造车融资庆功会。

目前汽车的智能化进程,正处于一场巨大变革的前夕。正像诺基亚功能机向苹果智能机转变的那一刻,而最关键的一点我认为是“开放”。正是因为苹果的IOS系统,以及谷歌的安卓系统所代表的“开放”,造就了如今智能机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正式因为手机的系统从封闭变成开发,才打通了软硬件之间的隔阂,从“专用”向“多用”转变,最终成就了“智能”。而在出行领域,汽车也开启了从“交通工具”向“智能出行终端”的转变,而恰恰是具有这样功能的汽车,才能被称为“真智能”。
坦率的讲,汽车真正实现智能化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结果和场景是当下的我们无法想象的,可以说是大片未开拓过的“蓝海”,用汽车行业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来形容也绝不为过。我们要看到,智能汽车的革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个是技术,他是智能生长的土壤,没有技术都是空谈;一个是环境,也就是要有开发者,要有更专业、更有能力的伙伴,比如互联网公司的参与,所以需要开放;第三是要有车型产品,让智能可以落地在车型上,真正让可见可用的车型产品走向市场,体现智能化的价值。
如果用简单的几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技术、开放、合作、软硬件结合、市场”。

可以说,目前真正脚踏实地在做汽车智能化工作的企业不是没有,但为数不多。而比亚迪是其中最为务实者之一,而其依托的就是“Dilink系统”。这一系统凭借性能、安全、自我控制等功能高度集成,为智能汽车系统的开发提供了土壤,而开放的环境与策略则突破了传统汽车制造行业相对“自成体系”的独立运作模式,汇集了更多不同行业的优秀企业参与其中。再加上爆款的唐、秦Pro等车型为“真智能化”提供了落地产品,以及市场化验证。正式拥有软件+硬件、开放+合作、研发+市场的综合性优势,让比亚迪在追逐智能化汽车的道路上,比单纯的IT或固守铁板一块的传统汽车企业更务实,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