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同一本名著,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莫雷特,而开同一辆车,一千个人脚下也能踩出一千种不同的续航里程。就像汽油车那谜一般的油耗一样,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也是扑朔迷离。而作为近期大热的车型-威马EX5,它的续航里程到底如何?你是不是特别想知道真实数据和结果?那么就让我用整整2天,实际累积26个小时的复杂路试,来给你一个最靠谱的结论

不交代清楚测试环境因素和路况及天气条件,只得出一个最终数字的续航测试,不是外行就是犯坏。汽油车的油耗,不同的驾驶员,不同的使用情况,乃至不同的路况条件下,对油耗的影响都是巨大的,油耗甚至可以达到一倍以上。纯电动车更是如此,包括车身配置、车辆状态、轮胎、重量等因素,以及外部的温度、风速、路况等客观条件,还有不同驾驶员差异化的驾驶习惯及方式
因此很难给出一个准确且唯一的续航里程数值,只能尽可能按照最常见的场景和客观因素,尽可能贴近实际使用情况下进行续航里程的实际测试,这样得出的数值才最符合大家的真实需求
所以我们这次针对威马的评测,摒弃了匀速跑大圈,或丧彪一样上高速猛冲的方式,而是采用实际行驶10公里就记录一次续航里程变化,同时保持每10公里区间内时速尽可能保持一致(比动辄上百公里保持同一个时速的测试方法更精确,更贴近实际驾驶方式),并在不同时速区间进行交叉变速行驶,尽可能模拟大家日常行驶的状态
由于我们采用变速行驶,也避免了因长时间、长距离保持单一时速行驶,让BMS的监控数据与电池实际情况误差的情况,影响SOC的准确度。
同时,我们还会在测试的过程各种,进行各种可能影响续航里程的测试,比如在几乎相同的时速和路况条件下,测试开窗及关窗状态下的续航里程情况,看看开关窗是否对续航有严重的影响等诸多测试
在文章撰写的方式上,我也想做一些改变。以往一边复述场景一边提供数据的版式,可能看上去觉得很严谨,但其实看文章的人很容易一头雾水,到底作者说的是什么意思?数据之间到底是什么结构和关系?数据到底都说明了什么意义?
所以我这次也想尝试换一种方式,先采用类似游记的文体把每天测试的过程和情况描写出来,让大家知道我在测试的过程中到底遇到了什么事?当时都是些什么样的路况、环境情况。是否符合你的日常驾车习惯与用车环境。然后我再给出当天所有数据的记录表格,并做简单说明。这样,续航里程的数据就“有血有肉”,不仅让你知道这个数据是多少,同时也让你知道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更希望能让你理解这些数据所代表的含义。这样,续航里程数据才真正有意义,能真正帮助你判断威马EX5的续航是否符合你的需要。
我们一共进行了两天的续航测试,首先我把车辆的情况给各位做一个简单的综述:我们这次测试使用的是一台NS阶段的工程车,而非量产商品车。三电系统的硬件基本一致,软件方面我们做了不同的测试,第一天是工程测试状态的软件系统,而第二天将三电系统的软件刷机成商品车的版本

从随车的打印文件可以看到,这是一台NS-nonsellable阶段的工程测试车辆。

车辆的硬件状态是400的车型,全景天窗、17寸轮毂配测试用的玲珑轮胎、全车贴伪装斑马纹贴纸(车速提高后贴纸不牢的地方会鼓起来兜风,风阻增加),工程样车没有做四轮定位,第一天测试时的胎压等没有做整备,仅仅2.3不符合商品车2.6的规范

我们今天测试用车选装的,是17寸的玲珑轮胎。早先这批NS阶段的测试车都是安装的这批轮胎。而正式上市之后,会换成17或18寸的米其林轮胎。

综上所述,我们测试的用车状态,比商品车要差很多,因此得出的数据仅说明此台车的续航水平。但换句话说,我们用最差车况得出的数据,也可以认为是威马EX5车型最差的续航数据,理论上各位消费者今后驾驶的量产商品车,都应比我这次测试的数据要好。
简单来说,我这个数据是给各位垫底儿的最差数据。在类似环境下用车,各位不会比我这个数值更差了。
下面就开始介绍我们这两天的测试过程。
第一天
正式测试的第一天,我们一早起床坐出租车,前往位于温州瓯江口滩涂的温州威马汽车工厂。今天要测试的威马EX5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呢。到了工厂门口,傻眼了。因为我们是第一个来做续航测试的,所以车辆还没有全部准备好,没法“吃现成的”,我们就只好在工厂门口的传达室坐着等。

我们一大早兴冲冲就来到位于瓯江口滩涂的威马工厂,工厂部分早已完工并投入生产。而行政楼部分还在装修。

威马工厂的具体位置在温州郊区,瓯江入海口的位置。算是滩涂地基,为了工厂尤其是冲压车间的地基牢靠,打了入地60米深的地基支柱。有人开玩笑的说,当初建工厂的时候,有人看到打地基用的支柱,还以为是来挖石油的。

大约等到十点多,车子开过来了,一台浑身贴满了斑马纹贴纸的威马EX5。交车的时候告诉我,这贴纸都是临时贴的,因为威马汽车现在的内部管理非常严格,所有非商品车出门,必须贴伪装斑马纹。而且由于这台车昨天还在做一些工程方面的测试,所以有些配件也是现装配的。听到这些,我已经“瀑布汗”了,要知道一台车的车况状态与它的续航里程有非常直接的影响,如果车况不在最佳状态,那么续航数据也势必会被影响。

NS阶段的工程测试车终于开出来了,车身贴满斑马纹贴纸,而且由于昨天还在做测试,很多部件都刚刚重新组装,并且整车也没来得及进行标准化整备。

不过我转念一想,天赐我也!大家的车买到手之后,车况都会随着使用年限和里程增加而下降。如果我拿一台车况完美的新车给大家做续航,只能验证这台车在新车状态下的续航。但如果我用眼前这辆车况至少像已经开过3-5年的“亚健康”车进行测试,那么得出的结果也相当于各位3-5年之后车辆的续航水平,岂不是更符合大家的需要?完美~
为了尽可能接近真实的用车场景,我们把一人份的差旅行李,也就是一个拉杆箱和一个双肩背包放到了车辆的行李舱中。需要说明一下,行李箱和双肩背可不是空的哦,真的是沉甸甸塞满了(我们从北京专程去温州测试威马续航,所以拉杆箱里是4天3晚的差旅衣物,双肩背里是一个电脑和一个D850单反相机,以及各种充电器,很沉)。

后备箱里放了一个塞得满满的拉杆箱,一个装着笔记本电脑和单反相机的双肩背,还有一个装着矿泉水和零食的手提纸袋。

再介绍一下乘员情况,有些媒体在测试续航时会安排一个人在车上,而且越瘦小越好。但是为了尽可能模拟真实用车状况,并且尽可能取得“最恶劣”用车状态下的续航结果,我们一车坐了3个半人。你可能会问,怎么会有半个人?自己看图吧,后排大哥那肚子、那体格,再看看我胖胖的身材,这样多算出半人的重量,应该不算过分吧

车内满载3名成年男性,并且有2个大胖子,所以我说今天我们车里有3.5个人。而且这张图片还能看到,这车可是全景天窗版本,对续航又是一大影响。

所以,我们今天的测试环境如下:
1.一台车况形似“3至5年二手车”的威马400的NS工程车,并未做全部整备。
2.轮胎17寸林珑轮胎,胎压2.3非标准胎压。
3.带全景大天窗;全车斑马贴纸覆盖,对风阻有影响。
4.乘员3个半成年男子,1人份差旅行李。负重完全超过国标续航测试的标准,可视作满载测试。
5.全程24度AC制冷空调不停,中风外循环。ECO模式(威马只有两种模式,ECO或SPORT),蓝色回收模式。
6.路线选择,在温州市区、郊区、威马工厂附近堤坝上的快速路、洞口区岛内盘山路及翻山路。
7.行驶速度,在30-100公里/小时之间变速行驶,其中在温州市郊老城区里因拥堵和互相让行,行驶速度不到20公里/小时。
8.外部环境温度在25-33度之间,全天平均4级风。

此时的胎压1个2.2bar,3个2.3bar。而威马的标准胎压应该是2.6bar,车辆的整备做的并不完善。

上车启动后开启24度空调制冷,并保持中风外循环。ECO模式及蓝色回收模式(2档),左下角显示此时车辆总行驶里程为84公里,此刻续航里程为293公里。需要说明的是,此时的电池电量并非满电。

调出中控屏上的车辆参数界面,之前的电耗参数完全没有,真的是刚刚从工厂恢复出来的一台“新车”啊。

其实这时候的电池并不是最佳状态,对续航里程的表现有负面影响。动力电池至少也要在1000公里之后,才能发挥全部的储能实力,现在仅83公里的累计行驶里程,处于刚刚开始磨合期。

我们开车离开厂区,直接就上了从瓯江厂区到洞口景区的跨海堤坝路。

由于威马工厂就建在跨海堤坝路边上,一转弯就开上了堤坝路。看到这样封闭的双车道,前后又没有车,油门踏板自然就稍微踩狠了些。速度立刻提升到90公里/小时。但由于刚接车,对车辆还不算太熟悉,因此不敢再加速,保持90的时速跑了第一个10公里区间。

出工厂不到1公里就开上了跨海堤坝路,将速度保持在90公里/小时,进行了第一个10公里区间测试。

文章写到这里,我意识到如果继续这么按时间线复述下去,文章就会变得又臭又长又无聊,所以我打算捡重点描述,最后给出与之相对的续航数据列表。

走完堤坝路之后,我们来到了洞口风景区,也就是温州东边海上的那个外岛。时速保持在当地限速的60公里/小时。

在岛上,除了常见的市区道路之外还有这样的小山包,需要经过隧道。

仅仅一小圈之后,我们又回到了堤坝路。正好给我们模拟高速公路行驶的机会,我们就在这段路上往复行驶,分别尝试了100/90/80三个时速的10公里区间续航。

突然,我脑海里想起一个十分久远,但又很有趣的往事。早在2009年,有一个著名的“汉兰达坡”,貌似就在温州附近,我们不妨去找一找,顺便看看威马能不能爬上那个破。说走就走,让副驾驶的同事搜索大概位置,但由于事情过去了很多年,再加上当年的手机和电子地图都还比较落后,整个网上都找不到那个坡的具体位置,只能大概搜索在温州北侧瓯北镇塘头坡,在104国道附近。在地图上看,那是整整一座山,而地图上显示可以上山的小路足有十几条,所以我们也是先凭感觉走,到山下再说吧。

我们顺着网络上残存的一些信息,勉强找到这座应该是汉兰达坡所在的小山,在104国道沿线。但具体那个坡在哪儿,就不得而知了。

在红绿灯的时候,发现对面好像有一条上山的路口,而且好像山上有不少建筑。我们决定就从这个口上山,不管是不是汉兰达坡,就当测试威马爬坡时候的耗电量也行啊。

上山的路又陡又窄,但是威马在爬坡时候的动力还是很强劲的,丝毫不弱于1.8的汽油动力车。大家可以看左边的哪些高楼,山路之陡可见一斑。

对于生活在北上广深的朋友,可能对车辆的爬坡能力并不是很敏感,至多也就是上下地库罢了。但是对于生活在重庆、青岛这样市区多坡城市的朋友来说,纯电车的爬坡能力就非常重要了。曾经有某品牌的一款纯电动微型车尝试在青岛投放租赁,结果很快就都被退回了。原因就是电机动力太弱,市区有些坡爬不上去。

再往山上走路就变得更窄了,只能容纳一台车同行。由于山上频繁下来车,我们往往开到一半,看到有车下来就只能倒车让路。就这样,在这条50米不到的小路上,我们三进三退。

终于等到再也没车下来之后,我们成功的开了上去。但是很可惜,过去之后没有看到传说中的汉拉达坡,只是一个休息的小平台。由于我们从早上出发到现在一直没有停车休息过,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息一下。

停车的时候观望一下周边,发现附近从平地可以上山的小路不少,到底哪条才是汉兰达坡呢?还是下山之后找人来问吧。

看了一下开始爬山之后的电耗,看来爬陡坡,走山路的确对电耗有影响。但有趣的是,车辆的续航里程数字并没有严重下降,甚至做到了1:0.9的消耗。

下山之后,我们又沿着104国道围着小山行驶,陆续试了好几条与传说中“汉兰达坡”入口处很像的上山小路,结果都铩羽而归。

我们也问了很多路人,结果都说不知道。还有人以为我们要买汉拉达,热心告诉我们广汽丰田的4S店怎么走。

无奈,我们只好放弃对汉兰达坡的寻找。毕竟事情发生在2009年,距离现在已经九年多,而且很多路已经重新翻修,和以前也大不一样了,没有找到也算是大概率事件。不过对于我们的测试来说,简直是收获颇丰,我们获得了山路,尤其是陡坡行驶的续航里程数据,这可是一大收获。看了一眼时间,差不多可以进城了。

随着拥堵的车流,我们开始进入城区,进行拥堵路况的续航测试。

说实话,我是没想到温州市区里竟然还有这么多高架桥。我一直以为温州是一个“平面”的城市,现在也开始向“立体”发展了。

由于是测试拥堵路况的续航,所以哪儿车多往哪儿开。没想到一抬头,我竟然来到了温州火车站,差点拐进出租车排队候车区。差点就变成真的哪儿车多就往哪儿走了。

在火车站的下客平台,我这辆全身贴着斑马花纹的车,在众人的集体瞩目中,既没有停车也没有下客,而是直接驶出了火车站区域,重新汇入滚滚车流当中。

之后,我们又上了高架桥。

又在温州的万象城附近,陷入了待客出租车的“围堵”。

又在路上频繁“遭遇”着红绿灯。别人都是遇到潮汐绿灯,我们可能比较倒霉,碰到了一路红灯的红色潮汐。

我们钻过山洞与隧道。

也跟大货车“斗智斗勇”。

不小心把车开进了当地的“集贸市场”,被几辆电动三轮彻底堵住,让我们寸步难行。

甚至还开到了城中村改造的工地里,除了续航之外,还“品鉴”一把威马“OFF-ROAD”的本事。

整整一天,我们肆意寻找着堵车的路况,也尝试在城郊联络线上高速行车,总之我认为我们充分模拟了一辆车可能遇到的所有实际路况,彻底杜绝“匀速绕大圈”和“豁命飙高速”这两种完全脱离现实的续航测试方法。
这里还有一个小花絮,留到文章最后再说。
随着天色渐渐变暗,我们第一天的续航里程测试也渐渐接近了尾声。由于续航里程并不能与实际行驶做到1:1对应,而且还牵扯到能量回收、路况、驾驶风格等多种因素,因此我一贯坚持续航测试,一定要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将车辆开到趴窝,取得最准确的续航里程。而不是剩余几十公里的续航里程,与已经行驶的里程进行简单相加。所以,我们今天要将这辆威马开趴窝。
而且,有很多人反馈说电动车的电池在即将耗尽之前都会比较“虚”,而高速行驶是考验电池是否“虚”的最佳验证。因此我们决定,绕着威马工厂附近的海堤路,进行时速100公里/小时的高速考验,看看威马能否扛得住我们的“摧残”

在电池电量低于19%的时候,中控屏第一次弹出了警告。而在电池电量即将用光,而并未开启车载导航的前提下,车辆也给出了在电量用尽前,已无法到达最近充电桩的提示。不过提示语的修辞可能会产生歧义,已经建议威马进行了修改。

虽然我们很“残忍”,但我们并不傻。我可不想把一辆没电的车停在快速路里,所以在续航显示只剩十几公里的时候,我们没有选择继续走封闭快速路内,而是转走几乎没车的老海堤辅路,这样就趴窝也会比较安全。这样我们用最后平均时速6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在老海堤辅路上,当车辆行驶到364公里的时候,开始进入跛行状态,最高时速只有45公里/小时。而跛行了2公里,也就是在366公里的时候,车辆彻底趴窝。而正常情况下,威马的跛行距离至少可以达到30公里以上,这一点我们在第二天软件刷新之后的同一台车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验证

在364公里的时候,车辆进入跛行状态,最高时速不超过45公里/小时。而在366公里的时候,车辆停止跛行彻底趴窝。

趴窝之后,我们在车后100米放置了三角牌,也打开了双闪,同时将后尾门高高翘起,便于后车在更远距离时看到我们。

终于结束了一天的“鏖战”,虽然趴窝但心情十分轻松。作为续航测试第一天的结束,拍照纪念一下好啦。吹了整整一天的24度空调冷风,此时头疼脑胀,浑身皮痒。

最终公布一下今天的统计数据,按照每10公里记录一次。

总之,今天的“地狱式”考验结果-在早晨提车时电池并不是满电的状态下,威马今日测试的实际续航里程为282公里。这可成绩可以看做是威马在最“残酷”的因素下,得出的最差结果。可以说,这个数据是给大家保底的,不太会比这个再差了。

威马工厂派人把趴窝的车拉回工厂做检测,他们觉得这个数据低于他们之前的预计,并且由于车辆没有进行整备,所以他们要连夜对这辆车做测试,看有没有问题。而我们也回到了温州机场附近的酒店养足精力,以备明天的第二轮测试。
总体来说,第一天七五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