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香港媒体称2017年共享经济在内地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大起大落,沦为创业阵亡的重灾区,据其统计至少有19家投身共享经济的企业宣告倒闭或停止服务。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与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分享经济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6年内地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约为3.5万亿元,比2015年成长103%。不过在共享经济经历了这几年的爆发式递增之后,在今年下半年遭遇“寒冬”,沦为创业阵亡的的重灾区。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在2017年内倒闭的共享企业远远超过港媒的统计,根据国内媒体梳理在2017年共有26家共享企业倒闭(加上停业的企业将近50家),其中,2016年成立、运营不足一年就倒闭的企业达到9家,达到三分之一。而这些快速“消亡”的企业主要以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

随着2016年共享单车的爆发,开始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注入。共享单车在去年下半年大爆发,8月到10月摩拜和ofo相继进行了5轮融资,涉及到的投资机构达22家。今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接替单车成为新热点。5月份腾讯网统计,在30天内集中披露的融资为9亿元,共有22个创业公司与38家投资机构入局。
不过随着6月13日“悟空单车”打响共享单车倒闭的第一枪后,“阵亡潮”接踵而至,至今已有7家倒闭还积欠大笔押金。自2014年问世以来,共享单车盈利模式尚不明朗,经营现金流持续为负。此外,共享充电宝项目今年一度成为资本市场的“网红”。据统计,2017年上半年,共享充电宝投资总额超过10亿元。然而截至11月,7家企业已走到项目清算阶段。
反观共享汽车市场,很多打出“减少私家车,有效治堵”的共享汽车,标榜“几块钱开豪车”,一度在网络火红,但很快就消声灭迹了。“友友用车”3月就因投资款项未如期到位而停止运营;10月23日,共享汽车EZZY也突然宣布解散、清算。

此外,港媒援引内地媒体报道称,共享“e伞”于6月16日正式登陆桂林,首批投放量达到2万把。不过仅仅半个月,共享雨伞就陷入了无伞可借的尴尬。7月,因大量雨伞被破坏、私占,盈利模式不清晰,“e伞”一夜之间倒闭。同时,在今年11月底,有8000万融资在手的“多啦衣梦共享租衣”App显示无法正常营运,页面呈空白状态。面对退钱要求,多啦衣梦抛出一句话:“要钱没有,用衣服来抵。”
但是从共享单车到共享雨伞,再到共享充电宝等,无不在共享经济这条路上走偏了,有“共享”之名,无共享经济之实。以共享单车为例,共享单车模式下所谓的共享经济本质上是被互联网包装的租赁经济,共享单车公司作为直接的服务提供者参与到与用户的交易当中,这显然与共享经济的最核心理念和特点不符。

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这种伪共享模式下的共享单车并没有激活社会的闲置资源,反而在疯狂扩张后增加了现有的交通压力。特别是在共享单车寸土必争的一二线城市,各大单车公司为了抢占市场造成过度投放并非个例,北上广深无一例外。

据交通运输部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7月,全国共享单车累计投放超1600万辆。从网上流传的各种单车占据公共空间的照片,也可以明显发现,本应该成为公共便利出行的工具,反而变成了“围城洪流”。随之而来的则是政府层面的禁投令。新出台的国家共享单车管理办法,像是一柄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默许发展的政策红利期正在成为过去时。杭州、福州、郑州、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相继发布文件叫停投放。未来共享经济在国内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走下去,我们将密切关注。与此同时,您对共享经济又是怎么看待的呢?希望您能够在评论区畅所欲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