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观遵循经典捷豹风格
捷豹I-PACE以纯电动平台基础上打造而成,完全突破传统车型在设计上的局限,成功将一辆五座跑车与高性能SUV混搭。捷豹 I-PACE 的车身结构为全铝合金车身,车身造型除了美观之外,更多地考虑了空气动力学的因素,包括进气格栅上部与舱盖贯通的气道,隐藏式的门把手、甚至COUPE式的尾部造型,让捷豹I-PACE的风阻系数仅为0.29cd。一款纯电动车的风阻值越低电耗就越低,对于纯电动汽车来讲,风阻系数每降低 20 Count(1 Count=0.001Cd),续航里程增加10公里

捷豹I-PACE虽然是一台纯电动SUV,但视觉效果绝对是捷豹品牌的调性,“确认过眼神,是捷豹没错”。

之前已经说过,捷豹I-PACE拥有三种大灯可选,我们试驾的这款是顶配的“矩阵式全LED大灯带LED日间行车灯”。

最高配的“矩阵式全LED大灯带LED日间行车灯”支持自适应行车光束。通过将主光束划分为多个垂直光带,自适应光束就能尽可能增加对向车辆周围的远光区数量,从而提高可见性,同时在对向车辆前方投射阴影,避免给对向车辆驾驶员造成光眩。

宽阔而独特的前格栅,纹路是六角形黑色网格状,这是捷豹设计DNA的要素之一。全系标配了主动式格栅,关闭时可以提高空气动力表现,换取更好的电耗表现;打开时可以将空气导入,流通过散热鳍片为电池及电机的液冷系统降温。

由于发动机舱内的布局不再受传统发动机和变速器固定位置的影响,这就给了工程师更多的灵活空间。在发动机盖下方增加一个大号的通风道,气流从进气格栅上部进入,从发动机罩中间的空洞出,不仅极大降低风阻系数,同时还给车辆提供了强大的下压力。同时在高速公路行驶时通过气流扰动,还能减少虫子撞在前挡风玻璃上的数量。

捷豹的设计之初进行空气动力学测试,在风洞中通过可见烟雾的流向来修改车辆的造型设计,能够做到风阻0.29cd的SUV绝对凤毛菱角,其中发动机盖的大孔洞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I-PACE具有十分流线的侧面造型,在拥有长轴距的同时还有一个轿跑车版的车顶。与其说这是一台SUV,还不如说是一体跨界车型更为准确。尤其可以看到A柱的位置要比捷豹的任何车款都要前移,甚至已经与前轮后沿对齐,这也是归功于纯电动平台打造的车型,受机械物理制约少,设计可以更加自由。

尾部造型更不像是SUV了,如果离地间隙再低一些,说这是一台轿跑车绝对有人信。

捷豹品牌的车型,虽然尾灯的轮廓造型各有不同,但是内部发光体的造型却都有家族特征。一条平行灯带贯穿尾灯左右,中间有一部分下沉。

车尾右下方的“EV400”标识表示的是车辆的综合输出功率为 400 马力,并非表示续航里程。I-PACE的实际续航按NEDC来计算为500公里。

车门把手是伸缩式的,与特斯拉的设计类似。只有驾乘人员解锁车辆,或者携带钥匙接近车辆的时候,门把手才会自动伸出。不仅感觉拉风,而且在降低风阻方面功不可没,要知道,一款车除了正脸造型之外,对风阻系数影响最大的就是车门把手,以及车外的左右后视镜。

只可惜由于法律法规的限制,后视镜必须仍然以物理镜片的形态出现在车上。虽然已经有了很多摄像头的设计方案,但是仍然无法装车量产,因此只有靠造型来尽可能降低风阻了。

倒车雷达是全系标配,由车头和车尾各6个雷达探头组成。

顶配的HJSE版本还增配了360度全景影像功能,通过前后左右共计4个摄像头取像。

摄像头的分辨率还是很高的,同时可以通过中控屏选择所需某个方向的摄像头影响,并且角度和距离可调,功能及细节考虑的都很全面。

很多人对轮毂造型并不太上心,但其实轮毂对于车辆外观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款好看的轮毂绝对会让一款车的视觉效果更棒,更提气。

各位可以看到就是因为有了这个小尾翼,后窗没有安装后雨刷。在行驶过程中控制车尾部的升力,使来自车辆前方的气流紧贴车身并流动到车辆后方。带来的附加好处是扰乱后窗的尾流,让后窗类似三厢轿车一样无需安装后雨刷器,并且大斜度后窗行驶时在气流的帮助下,雨水会像三厢轿车的后窗玻璃那样自己流走。

神奇的尾窗上沿小风翼,不仅能帮助改善空气动力学,还起到了扰动尾流的作用。

总之一句话,还是捷豹的风格,只是进一步进化了。综合了SUV与轿跑车的外观要素,让我觉得I-PACE更适合归类到Cross跨界车,而不是SUV的分类当中。但无论如何归类,捷豹I-PACE既有传统豪华品牌的优雅感,又综合了新能源车的科技感,因此在外观这一项上,捷豹I-PACE完胜对手。